立即注册 登录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论坛 返回首页

gwjian的个人空间 http://www.tjzjbbs.com/?223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宇宙空间真的在膨胀吗

已有 309 次阅读2009-6-19 16:27 |个人分类:现代物理理论探索|

                                   作者   苟文俭

宇宙空间,也即是全宇宙众多星系存在的广延性区域。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爱德温·哈勃(Edwin P. Hubble)发现了宇宙中的光子观测距离、与红移量成正比的事实,再根据运动的波源与波动红移相关的经验事实,就总结得到了所谓的哈勃定律V = H0×d其中V河外星系视向退行速度d为星系距离,H0为比例常数,称为哈勃常数。

在以大爆炸为前提的现代宇宙标准模型中:认为宇宙空间在不断膨胀,并根据超新星红移量推算大约在60亿年前,宇宙空间膨胀经历了一个先减速后加速的过程。为了给膨胀加速提供动力,还认定了宇宙中存在有大量的暗能量;又认为星系聚集成团块及星系中恒星转动,都是引力场提供的引力实现的,据此使用爱因斯坦的引力定律,认定宇宙中也存在有大量暗物质。

使用广义相对论,根据对观测事实的上述理解还估算出:宇宙暗能量约占宇宙总物质的70%,暗物质约占30%,可观测的所谓普通物质仅约3%左右。

(一)

标准宇宙模型认为,哈勃定律反映的是宇宙空间的不断膨胀,这自然就构成了以下两个结果:

1、单纯从测量来看,空间不断膨胀使测量空间的长度单位、测量时间的过程量也必然做同步变化,用今天规定的现实的时间空间单位去测量膨胀着的宇宙,将不具有任何确定的实际意义,其中明显的问题是:

1)我们知道:在速度变化中时间量与长度量之间是二次函数关系;因此在空间膨胀的运动变化中,时间单位量与长度单位量之间也只能是二次函数的非线性关系。即在宇宙空间的不断变速膨胀过程中,长度单位量与时间单位量的变化不同步

2)我们测量使用的长度单位及时间单位,是今天的规定,由于有了这个规定,才有了今天真空中的光速c及运动速度的确切测量;由于空间变速膨胀中长度单位量与时间单位量的变化不同步,因此在宇宙空间膨胀的一百多亿年的过程中,包括真空中的光速在内,客体任何同类运动,其速度将不可能有确定取值。

这就直接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我们对构成空间膨胀的运动速度的描述变得毫无意义;因此说空间变速膨胀过程中,星系退行运动速度是多大、包括哈勃定理将无任何意义。

2、从运动的相对性来看,由于是全宇宙空间膨胀的高速运动,时间要延缓变慢,空间要减缩变小,使高速运动的全宇宙在测量上又不可能实现膨胀,这就直接导致了理论表述与观测事实严重相悖。

宇宙标准模型中,不仅宇宙开始经历了与光速相当的空间爆胀,用哈勃望远镜研究人员最近认定的哈勃常数,即宇宙空间每增加百万秒差距的距离,膨胀秒速增加70公里推算,在宇宙大爆炸开始10万年后,宇宙进入近期的膨胀速度仍约为真空中光速的0.9倍。但在宇宙标准模型中宇宙从过去的小不点,膨胀到了现在约1026cm这样的硕大无比,空间并没有缩小而是持续增大,时间一直在持续延续,也并没有任何慢下来的迹象!

即从运动的相对性考虑宇宙星系的高速运动,为什么又不是时间延迟、空间缩减,而是光阴似箭、空间的全面扩展呢?

(二)

在新著《粒子及其质量计算》表述的I-V模型中,作者根据引力场及引力的构成机制,分析得到了光子在宇宙空间运动自身有动量的持续减弱,并在效果上也构成了力,其大小,在理想条件下与一对电子之间形成引力相等,从而得到了以下三个结果(p466):

1、不考虑光子在引力场中所受的引力,及宇宙中有特殊真空,通过定量计算,得到了太阳系真空密度条件下光子运动的最大距离是1.8×108光年,这地即是通过光子运动观测到的宇宙区域半径,该书也简称是光子运动的宇宙观测半径

2、由于光子动量P要不断减小,根据波长λ = h/P的关系,光子波长将不断增大,构成了光子红移;设观测距离为L,红移量用Δλ表示,容易得:Δλ∝L。这也就正是现代宇宙学的哈勃定律所反映的观测事实。

3、以地球为观测点,我们将始终处于可观测宇宙区域的中心。

(三)

I-V模型的上述结果表明:

1、在宇宙学领域,光子运动的宇宙学红移,并不是我们今天的宇宙正在膨胀所致;我们可能观测到的最大宇宙区域,这并不是宇宙半径。

2宇宙标准模型中,认为需要暗能量为宇宙空间膨胀先减速后加速提供动力,是没有依据的。

I-V模型的论证分析结论是:现实真空可传递物质世界所有客体存在内容,我们也可以接受物质世界现存的所有客体存在内容;在光子运动所及的空间范围,决无不可观测物质,宇宙空间根本就没有离开了人类观察所及的、所谓大量暗物质暗能量p469

完成于2009-5-21

【附注】本文相关句子后面括号内的p加数字,如(p466),是指该处所论述的内容出自作者新著《粒子及其质量计算》的第466页。欢迎对本文内容感兴趣的网友参与讨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投影网|智能电视网|同济大学浙江学院论坛  

GMT+8, 2025-5-1 14:22 , Processed in 0.021755 second(s), 1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3-2013 ZNDS.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