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苟文俭
有物质的客观存在之物,作者就称是客体;客体实现存在的具体方式,也称是客体存在内容。粒子及由粒子组成的所有客体的集合,就称是物质世界,这也就是本文所称的我们这个世界。把构成客体的实在性存在的客体化组成成分,作者也称是客体要素。
(一)
是什么组成了我们这个世界?也许你会毫不犹豫地说:是粒子呀!再往下就是夸克或超弦呀!但如果再问夸克或超弦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对此,有的人会觉得这个问题毫无意义,但有的人又会认为应该这样穷尽下去。
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也认同客体有客体化的组成成分,赞同上述作者对客体要素的定义,这就容易理解:我们这个世界,就都是由客体要素组成的,上述关于物质世界是什么组成的争议本身,也就毫无意义了。
那么又怎样去寻找客体要素呢?针对该问题,我们只要稍加分析,就很容易有如下判定客体要素的分析命题,并统称是客体要素判定规则。
1、客体实现存在的具体方式,有如下两种类型:(1)与客体在外界实现的存在相关,称是客体非固有存在内容;(2)与客体在外界实现的存在无关,称是客体固有存在内容。
由此我们就容易有这样的分析命题:任何客体要素自身实现的客体存在内容,都只能是客体固有存在内容。该命题就称是客体要素判定规则1。
2、物质世界具有存在的统一性,也就是客体要素的统一性。这就又使我们很容易有这样的分析命题:客体要素构成客体组成成分,就一定是所有客体共同的客体化组成成分。该命题也称是客体要素判定规则2。
3、由于物质世界的所有客体都有共同的客体要素,因此:不同物理理论描述的不同客体存在内容、都一定会与客体要素相关;表示客体要素的物理概念及物理量,一定是不同物理理论都必然使用的公共概念及公共物理量。这样我们就又容易有这样的命题:表示客体要素的物理概念及物理量,就一定是不同物理理论都使用的公共概念及公共物理量。对该分析命题,我们也就称是客体要素判定规则3。
(二)
根据上述客体要素判定规则,对组成物质世界的客体要素,我们就很容易有如下认识:
1、物质世界的所有客体,都共同有由质量量度的物质内容,而且这种存在内容始终都可以是客体自身的固有存在内容,满足上述三个客体要素判定规则。因此,我们这个世界就一定有用质量量度的客体要素,对此就称是客体的物质要素,也简称是物质要素。
2、物质世界的所有客体,都共同有由长度量度的广延性存在内容,而且这种存在内容也始终都可以是客体自身的固有存在内容,也满足上述三个客体要素判定规则。因此,物质世界就一定有用长度单位量度的客体要素,因为长度量与空间概念相关,对这样的客体要素就称是客体的空间要素,也简称是空间要素。
3、所有客体实现存在的具体方式中,也都有用时间量度的内容。但我们知道,时间总是与客体存在的某种变化相关,它是一个过程量,而且这种变化过程,又总是与客体在外界实现的存在相关,是客体非固有存在内容,由上述客体要素判定规则1就可以确定:我们这个世界没有用时间量度的客体要素。
4、电荷表示的也是一种客体存在内容,但它不是不同物理理论都必然使用的公共概念及公共物理量,不满足上述客体要素判定规则3,因此我们这个世界也没有用电量量度的客体要素。
由上述讨论,我们就可以归纳总结出如下分析命题:
物质世界的客体组成存在中,没有可以用时间与电量量度的共同的组成存在成分;即物质世界没有可以用时间与电荷表示的客体要素,只有物质要素和空间要素。
(三)
把组成粒子的基本单位,也即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位,就简称是基元。显然,基元实现存在的具体方式,也就是基元存在内容。
物质世界有构成它的基本单位,这是我们的共识。即基元的真实性是我们的共识。因此进一步就可以确定:基元有与物质世界完全相同的客体要素;而且,基元的物质要素与空间要素也都应该是原始的,就称是原始物质要素与原始空间要素。由此,我们就又可以得到关于基元组成的如下分析命题:
构成物质世界的基元,都只能由原始物质要素与原始空间要素组成。
根据对客体要素的规定,组成基元的原始物质要素与原始空间要素,也都是实在性存在的客体化成分,对它们就依次分别用“a”与“s”表示,基元就用“V”表示。
把由单个a与s组成的基元V,称是基元的基态;由于原始物质要素a与原始空间要素s是唯一的,这也就决定了基元V有唯一的基态。
综合上述所有分析命题,我们立即就会有如下三个重要的认识结论:
1、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基元V有唯一的基态;基态V都是由一个原始物质要素a与原始空间要素s组成。
2、我们这个世界的所有客体,其物质都形成于原始物质要素a的聚集,自身的广延性存在也都形成于原始空间要素s的聚集。
3、物质世界所有客体实现存在的事实是:客体物质总是与广延性的空间区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构成了客体自身的固有存在,客体也都具有在可动性中实现的相互联系,具有形成相互联系行为的固有存在内容,而这些又都只能源于基元V。由此进一步就可以认为:
基元V的a与s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固有存在特性,基元V也有在可动性中实现相互联系的存在内容。
上述的三个重要认识结论,也正是作者在《粒子及其质量计算》中创建I-V模型的逻辑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