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元的客体化存在
作者 苟文俭
基元也就是组成粒子的基本单位。作者在《真空元素及其存在特征》(即基元探索系列之三)中已指出:基元的原始态(即真空元素)V0,其存在内容的要点有如下四个方面。
1、由原始物质要素a及原始空间要素s组成,s则由n0个各向同性的、可产生联系行为的b、及联接n0个b的p膜组成(p57);有因为每一个b可以独立产生出联系行为而形成的、n0个各向同性的结构自由度(即i自由度)。
2、a与s之间有相互作用。a受s的作用有三种成分:(1)受n0个b形成的各向同性存在形成的T1作用;(2)受与外界相互联系的各向同性存在形成的T2作用;(3)受b定向吸引产生联系行为的b作用。s受a作用,就形成于定向规则活动的a对s的冲击挤压。
3、a受s作用的可动性,具体反映了V0内部存在的全部信息,称是真空信息i,它由a的可动性所携带。
a的可动性及i也都具有三维性:由b作用构成的分量称是l分量,在三维坐标中用z轴表示;由T1作用和T2作用构成的分量,分别称是t1分量和t2分量,在三维坐标中就分别依次用x坐标和y坐标表示(p86)。
4、在V0内部,a与s的相互作用并不满足一般客体受力与运动的物理学规律;a对s的冲击挤压、就使V0具有了可动的联系行为;这也是V0转录传递了i的结果,因此也就称V0可动的联系行为是i行为(p61)。
由于V0作为基元的原始态,它的上述存在均来自《基元探索系列之二》所总结的三个真命题,具有客观存在性。因此,由于基元完全是以V0的这种具有客观存在性为依据转化而成的,也就必然具有了客体化存在。
(一)
在V0存在中,s是非物质的,a在对s的冲击挤压时要被p膜反弹,这就使每一个b对a的定向吸引具有量子化脉动特征,这也自动生成了a携带i具有可数性的量子化特征。
容易理解,如果V0中a携带了n0个i时,此时它做定向活动将会挣脱所有b的吸引,就会从所在V0向环境的某个V0转移。
a从所在的V0向环境的另一个V0转移,以后就简称是a转移。
当a转移进入到某一个V0时,在对s的冲击挤压中如果它携带的i被V0转录了,a携带的i相应减少,定向活动强度减弱,这样的a也就会滞留在该V0中,该V0中就有了多余的a。V0获得了多余a,它也就离开了真空态。
根据上述陈述,作者在新著《粒子及其质量计算》表述的I-V模型中,就把基元分成了如下三种状态(p61):
1、原始态V0;是基元固有的自然状态,它不参与组成物质世界,但它是物质世界所有客体共同的终极的固有态。
2、从V0转变成的真空态基元,用“Vn”表示,有与原始态V0相同的组成。
3、由于a的转移,在有的基元中获得了多的余a,离开了真空态,称是非真空态基元,用“Vm表示,它的组成与真空态Vn相比,只是多了一些a。
由于a的转移,就使Vn转变成Vm成为了可能。Vm中多余的a记为am,V0及Vn中的a记为a0。Vm中除了有聚集的am外,也都还有一个a0。
对V0与Vn,作者也统一称是真空元单位;对Vn或Vm,也统一记为V,也称是基元V。对原始态V0怎样转变成基元V,作者将在以后的网上文章中做具体介绍。
(二)
真空元单位有上述组成成分,也可以用以下经验事实来加以分析确认(p56):
1、自然界有形成于普朗克常数h这种普适的最小能量量子,而能量总是构成于物质的,这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有最小的原始成分;这种原始成分还只有可能是基元的物质成分。这就是经验事实提供的真空元单位的组成中有a的依据。
2、实际中,激发出能量的物质总是存在于真空各个“点”位置,说明真空元单元的a受到了严格制约,而且其存在又总是各自独立,由此就可以做出如下判断:
(1)严格制约a的成分,不可能是无形的,一定与a一样,也是具有实在性存在的客观存在物,但并不属于可激发出能量的物质,仅占有空间位置。
(2)物理场真空各个“点”位置相互独立,说明严格制约a的客观存在物相互独立,其存在具有量子化特征。
由此就可以判断:构成物理场真空点位置的真空元单位中,就一定有把a制约在一个“点”内的量子化的客观存在物;这也就是经验事实提供的真空元单位的组成中有s的依据。
如作者在该书第二章第二节所述(p49),物质要素和空间要素是所有客体的组成成分,因此它们就只能是形成于像a与s这样的客观存在物。
3、真空元单位有可动的联系行为,它决不是来去无踪的幽灵,只能是在其存在中生成的,因此也一定有产生的具体过程。由此进一步就可以做如下认定。
(1)真空元单位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各向同性的出现在不同方向,即在每一个方向都可以相互独立地形成可动的联系行为。
(2)真空元单位的存在中,这种相互独立、出现在不同方向的可动性的产生与其环境无关,说明它在不同方向有能够产出这种规则可动性的组成成分。
上述就是s有n0个b存在的经验事实依据。又由于n0个b要组合起来,说明s还有连结n0个b的组成成分,对此就可以看成这是连结了n0个b的某种膜。这就是s还有p膜的经验事实依据。
【注】:本文所称的该书即是《粒子及其质量计算》,文中相关句子后面括号内的p加数字,如(p57),指的是该处所陈述的内容出自该书的第57页。本文涉及的I-V模型的相关内容,主要由该书第二章的第二、五节的部分内容编辑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