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基元存在的三个真命题
作者 苟文俭
把客体实现存在的具体方式,作者也称是客体存在内容。显然,基元实现存在的具体方式,也就称是基元存在内容。现实世界客体存在内容具有非常复杂的多样性,而任何一个物理概念,都只能涉及某一个特定的客体存在内容。
如作者在《基元探索系列之一》中所述,现代物理主流探索的实践充分说明:当代实现物理理论创新的当务之急,就是应当在经验领域用事实去重新认识具有实在性的基元及其存在,并以此为依据,重新构建起表述物质世界行为统一性理论的描述依据及逻辑前提。
(一)
在经验领域认识具有实在性的基元及其存在的事实,只能是与基元存在相关的事实,考虑基元要首先构成粒子,因此物理学已有的事实告诉我们,在经验领域与基元相关的是如下三个方面的事实。
1、粒子都产生于物理场受激发的真空“点”位置,而且这种真空“点”位置又总是会产生出正反状态的物质粒子,这就充分表明:物理场真空“点”位置有客体存在,也一定是量子化的;物理场真空的“点”并不是一个数学意义的点。
2、真空“点”位置被激发的经验事实,具体是以下三个:
(1)有可激发出能量的事实,即真空“点”位置有可以产生出能量的物质内容,而且这种物质内容还受到了严格制约,使其只能存在于特定的“点”位置。
(2)由于真空“点”位置受激发具体可以由真空电容率ε0和磁导率μ0来量度,它们都包含了长度量的量纲,因此有存在广延性的事实,这就表明真空“点”位置有形成自身广延性的存在内容。
(3)由于真空“点”位置在激发中可以相互联系,而且这种相互联系各向同性,因此真空“点”位置就还有各向同性的相互联系的存在内容。
3、物理理论与描述对象之间存在的基本事实是:物理学虽然是以真实的客体及存在内容为描述对象,但我们直接观察直接测量的,并不是物质世界的客体及其存在内容,而都是由客体存在形成的现象事实。
(二)
根据上述基本事实,作者在新著《粒子及其质量计算》表述的I-V模型中,通过分析归纳,得到的与认识基元相关的真命题有如下三个:
1、首先根据上述基本事实3,作者在该书第二章第三节分析了客体存在内容与其产生的现象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了如下认识基元的第一个经验真命题,作者也称是I-V公理,简称是基元真命题1(p51):
基元真命题1:客体自身的所有存在内容,都一定会在特定条件下形成各自相对应的现象事实;客体产生的现象事实表现的存在内容,与客体自身的存在内容之间,有唯一确定的相对应的关系。
2、根据上述基本事实1,就很容易得到如下认识基元的第二个经验真命题,也简称是基元真命题2(p53):
基元真命题2:物理场真空的每一个“点”位置,都存在有一个由状态相反的物质组成的真空量子化的客体单元,称是物理真空量子。
组成物理真空量子的、状态相反的物质存在的每一个客体单位,就是没有离开真空态的基元。
3、结合对真空态基元的理解,再根据上述基本事实2,也就可以得到如下认识基元的第三个经验真命题,也简称是基元真命题3(p54):
基元真命题3:直接构成物理场任意真空“点”位置的真空态基元,它有可激发出能量的组成成分,有在激发中可以形成自身存在广延性的组成成分;它的组成成分有形成各向同性相互联系的存在内容。
该真理来自真空“点”位置受激发的现象事实,它具体给出了真空态基元实现存在的具体内容,作者也称是真空客体化原理。
(三)
分析物质世界多所有客体,它们自身都有如下共同的固有存在内容:(1)由质量或能量量度的物质存在内容;(2)占有确定的空间区域,表现为广延性的空间内容;(3)有在可动性中实现相互联系、具有相互联系行为的存在内容,也称是联系行为内容。
因为真空态基元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唯一依据,物质世界所有客体自身共同的固有存在内容,理所当然也就一定形成于真空态基元。上述基元真命题3得到的真空态基元有什么,与经验事实完全一致,就很好的得到了经验事实的证实。
与基元真命题3一样,上述三个基元真命题也都能够很好的得到经验事实的证实,它们作为认识基元的经验真命题不容质疑。
【注】:本文所称的该书即是《粒子及其质量计算》,文中相关句子后面括号内的p加数字,如(p51),指的是该处所陈述的内容出自该书的第51页。本文涉及的I-V模型的相关具体内容,可查看作者在网上刊发的相关专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