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物理学探索基元的回顾
作者 苟文俭
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基本单位,显然也即是组成粒子的基本单位,一般就称是基元。有物质的客观存在之物,作者也称是客体。
现实的物质世界非常明确地给出了如下两个经验事实:(1)大的客体总是由较小的客体组成;(2)高度的和谐,表现出了行为的统一性。
上述这两个经验事实,自然给予了理论家们如下的理性思考:(1)组成上,现实物质世界的所有客体一定会有最小的组成单位,即现实世界一定存在有基元;(2)现实所有客体表现出的行为统一性,归根结底只能形成于基元;因此,表述物质世界行为统一性的理论,就只能以基元及其存在为依据。即表述物质世界行为统一性的理论,其描述依据和逻辑前提,就只能是基元及其存在。
(一)
实际上,认为物质世界构成于基元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原子论”;这也是现代物理学的主流观念。
现代物理主流理论中,表述物质世界行为统一性的理论,先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创建的规范场的标准模型。在该理论中,认为基元就是夸克、轻子及传递力作用的玻色子,有61种之众。但由于引力不能纳入规范理论的框架之中,计算中又总有令人生厌的无穷大量,标准模型并不能真正成为表述物质世界行为统一性的理论。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理论家们又提出:物质世界都构成于长度约10-35m、满足超对称的弦,称是超弦,并构建了不同的超弦理论。上世纪末,弦论家们在对五种超弦理论对偶性研究中,又构建了统一这五种理论的M理论。M理论中,超弦要在十一维时空中运动,有人也称这样的超弦是超块。
如上所述,表述物质世界行为统一性的现代物理主流理论,如标准模型或超弦理论,其描述依据和逻辑前提,确实也就都是它们各自的基元及其存在。
(二)
夸克是盖尔曼等人在研究强子具有对称存在的多重态时,于1964年提出来的强子组成单位。开始,夸克只是作为满足强子八重态的一种数学结构,后来由于把它看成更小粒子时,在理论解释上不断取得了成功,很多物理学家们便相信,夸克就是构成强子的更深层次的粒子基元。以夸克为基础的标准模型虽然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它对基元的探索却存在以下两个显而易见的缺陷:
1、它的基元有61种之众,完全与物质结构层次越深、构成单元越少的经验规律相悖;
2、所有这61种基元,都来理论数学形式化表述的逻辑需要,也就是说,标准模型基元作为描述依据和逻辑前提,来自标准模型的数学表述的逻辑需要,这就成了典型的逻辑循环论证。因此,从逻辑学的角度,标准模型基元无实际意义。
也正因为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以夸克为描述依据的标准模型,它最终不能成为有效表述物质世界行为统一性的理论。
再看超弦理论:它可以把标准模型表述的不同力的耦合常数汇聚到一起,也具有十分优越的重正化性质,还可以描述引力,而且也用超弦这一种基元,取代了标准模型的几十种基元,实现了所有粒子的终极统一。因此在对物质世界行为统一性的形式化表述方面,与标准模型相比超弦理论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但理论家们对超弦的认识中,首先是用牛顿万有引力恒量G、普朗克作用量子h/2л、真空中光速c等自然常数,使用[ch/(2лG)]1/2计算得到了一个质量取值(约1019Gev),再根据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认为约10-35m及10-44s的范围,也就是超弦存在的时空。
在这种计算中,引力恒量G是在完全不满足量子论的条件下使用的,计算到的质量取值(约1019Gev)根本就不是任何一个真实的客观物,对它使用物质波满足的测不准原理,这一点依据都没有。实际上,我们根本就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现实存在中有超弦;超弦实际是理论家们人为制造出来的。因此,尽管在形式化表述方面,与标准模型相比超弦理论有优势,但由超弦产生出的粒子,低能时就有数万种,还可以无限制增多,预言或需要的粒子,实验中一个也没有找到。
与标准模型有实验支持相比,超弦及超弦理论完全是开了物理学是实验科学的倒车;对物质世界行为统一性的形式化表述,超弦理论的优势毫无实际意义。
(三)
基元应当是构成物质世界的真实客体,因此,我们对基元的认识,就只应该以物质世界普遍的经验事实为依据。当代物理学探索基元的上述事实说明,不论是标准模型基元或是超弦,它们的存在都是数学分析的产物,都只是一些由数学定义的概念组合,是抽象的概念模型,在理论的形式化数学表述中,也就完全失去了基元自身形成的边界条件的限制,演绎实际只能靠猜测和想像,在现代物理理论中构成了形形色色佯谬与逻辑悖论,形成了观念的极大混乱,从而使现代物理理论的主流探索,完全是朝着未知因素增多、表述不确定性增大、可直接验证的程度降低、制造的疑难不断增多的方向发展。
现代物理主流探索的实践充分说明:当代实现物理理论创新的当务之急,就是应当在经验领域用事实去重新认识具有实在性的基元及其存在,并以此为依据,重新构建起表述物质世界行为统一性理论的描述依据及逻辑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