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也是区域发展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一般的观点认为,随着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产业重心将沿着一次、二次、三次产业的方向演变,先是二次产业、接着三次产业的比重将会逐步上升。在评价一个区域的发展水准时,也经常会采用三次产业比重等类似的指标。 本报告认为,除了少数一些具有旅游资源等传统特色第三产业的地区外,遵循产业发展的本来规律,应首先是二次产业得到发展,在第二产业比较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化分工的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更高的产业孕育出来。一般的在城市里,第三产业可以分为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公共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的发展跟城市规模有关,也跟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关。公共服务业的发展程度与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关系。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跟区域第二产业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较低层次的二次产业发展无法给生产性服务业提供足够的市场,也无法超越第二产业的发展而单纯的发展第三产业。 对于大多数二线城市来说,仍处于工业化阶段中,二次产业是其重点,100个城市二次产业产值/GDP的平均值为57.52%。因此,我们在评价城市发展的成熟度时,不能单纯的仅仅看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 在前面所列的5类城市中,二产产值/GDP平均值分别为57.26%、60.08%、56.6%、56.54%、57.28%,仅B类城市的二产产值/GDP较高于其他类城市。 5类城市三产产值/GDP平均值分别为38.96%、34.09%、34.83%、34.75%、35.19%。其中可以发现A类城市该比值明显高于其他类城市。 我们同时还结合二产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口比重和三产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口比重两个指标来进一步分析产业结构的影响。 产值占比和从业人员占比这两个指标反映了产业结构的不同方面,前者反映产出,后者反映投入。那么这两者的比值能够大致反映出产业的产出率。 (即 ![]() )。 产出率分析显示,二产的产出率平均为119.65%,三产平均为94.73%。二产要明显高于三产。这也说明,在现阶段二线城市中,第二产业的发展仍然处于优势地位。 对五类城市分别计算其平均产出率,得到了有意思的结果。 A类:118.95%、116.84% B类:106.29%、93.34% C类:136.%35、72.52% D类:104.13%、114.74% E类:125.18%、80.68% 可以发现,A类城市两者都高于100%,且比较接近。B类城市二产产出略高于三产,三产产出率低于100%。C类城市二产产出率显著高于三产,且前者远超出100%,后者远低于100%。D类城市两者均超过100%,三产产出率略高于二产。E类与C类类似。 因此,可以认为,发展较为成熟的城市,其二产三产的产出率较为接近,达到了一种均衡或和谐状态。而差距越大,越说明城市正处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过渡阶段,成熟度还不够高。当然,反过来说这也意味着里面存在着产业投资的机会。说明其二产(或三产)还存在发展空间。如C类和E类城市,其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很不充分,尤其缺乏高层次的第三产业业态,这是一个可供投资考察的选择。
三、测评方法说明
本报告提出,研究二线城市竞争力的关注点应是城市发展成熟度。作为城市化、产业转移和人口转移的载体,影响二线城市发展的因素应包括发展基础、发展素质和发展绩效等层面,既包括经济的、也包括社会的,既包括当前的发展程度、也包括将来的发展能力,既包括效率、也包括规模。 城市发展,是一个包涵着人口集聚、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多方面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过程。城市发展成熟度,即意味着城市在成为人居中心、资源流通中心、经济中心和社会文卫中心方面的综合成就,代表了未来发展的综合潜力。在当前资源配置成本越来越低的情况下(外生交易成本和内生交易成本降低),马太效应将愈发明显,任何短板都有可能影响到将来的发展路径和速度。因此,无论对于自我评估还是外部评价,采用完整的覆盖面较广的指标体系显得尤其重要。 据此,依据相关性、可获取性、可对比性和重要性等原则,借鉴产业经济学的SCP范式,本报告建立了以下的指标体系以衡量城市发展竞争力。
1、指标体系
规模指数:用以衡量城市的总量水平。总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发展基础和资源吸附力。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规模和充裕的经济活动空间。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以往发展的绩效,代表了资源集聚程度。 结构指数:限于数据的完整性要求,仅选用了二产/三产结构数据,代表产业发展和资源投向的倾向性。 建设指数:城市建设程度,是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 流通/开放度指数:城市的发展,与资源流通程度密切相关。资源流通程度高意味着更多的发展选择和发展效率。 效益指数:用以衡量城市的产出水平,既代表了当前的城市发展绩效,也代表了将来的发展基础,可看作是资源产出效率的体现。 社会文卫指数:由于数据的原因,本指数仅侧重于城市医疗和教育状况的评估。
2、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在研究对象界定上,按国家统计局原规定,二线城市是指市区非农业人口在50万以下的建制市,二线城市的主体是县级建制市。而县级建制市多从县级建制而来。一些有条件的县不久将来也有可能撤县建市,成为新的小城市。遵循国家统计局的标准,考虑到统计资料的可得性和可比性,本次测评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地级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小于50万)、县级市和县,简称为二线城市。 我国的建制市是行政区划概念,与严格意义上的城市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在基本数据来源上,城市范围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8的调查目录确定。2007年末我国城市数量达655个。根据标准,剔除县级市总人口在30万以下(过小统计资料缺乏、意义不足,仅能称之为小城镇)的,则得县级市282个,市区非农业人口小于50万的地级市152个,共计434个研究对象,总计统计人口32894.6万。 本研究数据来源包括: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7、2008版;2007、2008年各省统计年鉴;2008年各县市统计资料;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8,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08,及其他一些调研资料等。 关于空缺数值的处理方法:由于统计等方面的原因,部分城市个别数据空缺的现象不可避免。本研究将该城市所在地级市该项指标的平均值作为空缺值的替代值。 关于奇异值的处理:如无明显理由,则取阈值作为该城市该项指标的值。 3、计量方法和模型 1)各指标的数据处理 A、适度指标的正向化处理 处理公式为:
其中:X表示样本处理前的观测值, ![]() 表示样本处理后的观测值,a为最小样本观测值,M为适度值,b为最大样本观测值。 B、去量纲处理 在对各指标进行正向化后,利用SPSS软件,取其标准化值,即Z值, ![]() 。 2)指标赋权重采用两种方法 A、各指标权重按德尔菲法分两层赋予权重。 B、用主成分分析法赋予权重。 3)综合采用以上两种方法排序的信息,得出二线城市竞争力得分值。
四、测评结语
对于二线城市竞争力的分析表明,我国二线城市的发展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模式,在投资、融资、市场流通、城市建设和产业投向等方面各有侧重。尽管如此,通过各方面的分析,我们还是能获得一些客观的信息,排在A、B类的城市,发展较为均衡,城市建设和市场环境培育较好,产出效率也较高,适宜作为投资和发展对象。C类和D类城市各自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加以弥补,当然这也意味着风险和机会。E类城市目前市场环境还较不成熟,需要继续观察,选择适当的发展策略。
http://sh.house.sina.com.cn/news/2009-05-26/150389998.html
[ 本帖最后由 真正的旅者 于 2009-6-16 22:28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