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浙江学院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当贝投影 当贝市场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同浙第一内涵贴…………中医

[复制链接]

7

主题

838

帖子

8098

积分

Lv.10初中③年级

Rank: 10Rank: 10

积分
8098

优秀会员勋章

QQ
321#
发表于 2009-8-26 08:43:34 | 只看该作者
此贴有前途。。呼呼
。。
请尊敬同学的劳动成果,回帖是一种习惯,一份支持。  \(^o^)/   同浙BBS 同浙论坛 同济浙院

146

主题

5662

帖子

5万

积分

Lv.15大学②年级

鸭梨

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59617
QQ
322#
 楼主| 发表于 2009-8-26 22:45:12 | 只看该作者

146

主题

5662

帖子

5万

积分

Lv.15大学②年级

鸭梨

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59617
QQ
323#
 楼主| 发表于 2009-8-26 22:50:01 | 只看该作者
算了
睡前再发一些

146

主题

5662

帖子

5万

积分

Lv.15大学②年级

鸭梨

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59617
QQ
324#
 楼主| 发表于 2009-8-26 22:50:38 | 只看该作者
简化字“饥”源于两个字,一是“饑”,另外一个是“飢”。    “饑”是五谷不熟,收成不好的意思。《墨子·七患》有“五谷不熟谓之饑”的说法。《说文解字》认同这一解释:“谷不熟为饑。”所谓五谷是中国人播种的五种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国人的主食,指粟(谷子、小米)、稻(大米、粳米、糯米)、麦(小麦,磨成粉就是白面)、黍(黄黏米、黄粱、北方人吃的黄糕面)、菽(豆类)。作为农耕民族,一旦没有了粮食,就会陷入深重的灾难。《韩非子·外储说上》中说“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不可数也”。意思是说齐国曾经出现大面积的五谷不熟,颗粒无收的情况,导致无数的人饿死在逃荒的路上。导致饥的原因,有夏天不热,连绵阴雨,阳光照射不足,五谷无法成熟,当然过于干旱,庄稼一样无法灌浆结籽。还有就是战乱动荡,延迟播种,耽误农时。水旱蝗灾,天灾**,不一而足。    “饥”的同义词有“荒”。“荒”是田里长草,“撂荒”就是放弃耕种,以至于耕田里面长满野草。“破天荒”的意思就是某地累年无人考取功名,如同撂荒一般,突然有人考中,就像荒草里面长出一棵庄稼。“饥”、“荒”两个字经常连用。农夫辛苦种的庄稼颗粒无收,农田里长满了荒草。有道是:“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需斩万竿。”五谷不熟的话,人们只好去吃荒草、野菜。    “饥”的同义词还有“馑”。“馑”比“饥”更严重,别说五谷不熟,连野菜、树皮都没有。“饥”的反义词是“丰”、“稔”、“穰”,都是谷熟、足收的意思。    另外一个“飢”是吃食不足、不够的意思。《诗·陈风·衡门》注:“饥者,不足于食也。”《荀子·荣辱》:“饥而欲食,寒而欲暖。”说的是人的肚子空了就想吃东西,衣着单薄感觉寒冷就想加衣服保暖。《论贵粟疏》:“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说的是人的一般情况,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胃肠空虚了。    “饥”的同义词有“馁”,也就是气力不足的意思。“饥”的反义词是“饱满”。《灵枢·百病始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意思是说,足阳明胃如果有食积的话,病人吃饱了的时候就会胃痛,而胃排空了就舒服。    “饥”的概念是相对的,一是摄入食物的质、量不足。比如人肚子空了,光喝水灌个水饱,吃瓜果撑得肚儿圆都没用,一泡尿就没了。光吃碳水化合物或纤维含量高的大米、玉米、蔬菜等食物也是不耐饥的。只有摄入植物蛋白、植物油脂含量较高的食物,胃的排空时间才相对会延长,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以后提供的能量才会充足。所以我老家山西大同有“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的说法。当然最耐饥的就是肉类,还能解饿除馋。    导致饥的另外的原因就是消化功能过强。饮食属于阴,胃肠消解功能属阳。饥的状态就是胃肠阴不足,阳相对有余。六腑以通为用,胃肠蠕动、虚实更迭、饥饱交替是常态。病态的情况之一就是胃火旺盛,消解排空能力过亢,出现消谷善饥的症状。《素问·平人气象论篇》:“已食如饥者,胃疸。”说的就是胃的消化能力特别强的人,刚吃完饭肚子又空了。这些症状类似于今天的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焦虑、躁狂症。    “饑”与“飢”这两个字在先秦以前各表其意,后来通用,现在又简化成了“饥”字。

146

主题

5662

帖子

5万

积分

Lv.15大学②年级

鸭梨

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59617
QQ
325#
 楼主| 发表于 2009-8-26 22:50:54 | 只看该作者
“饿”字从我,描述的是一种主观感觉,也就是想进食、吃东西的**,后来也被引申为好奇心、求知欲甚至**。主观感觉属心,频繁的过于强烈的饿的感觉是心火太旺,不觉得饿的状态属于心气不足。    “饥”、“饿”只能算是近义词,简单地分析二者,它们存在着程度的差别,存在着对身心的不同的影响。饥伤身,饿伤心,饿比饥要严重一些。比如《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虽然吃不饱,但是不至于饿着。《淮南子·说山训》:“宁一月饥,无一旬饿。”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严格地讲,“饥”、“饿”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饥描述的是客观存在,也就是田里或者肚子里没有粮食,而饿描述的是主观感觉。饥者未必饿,饿者未必饥。    又饥又饿是身心的双重折磨,以前是贫穷人的无奈,现在成了有钱人的专利。很多人为了减肥,采取不进食或不吃主食光吃黄瓜的近乎自虐的方法,把自己搞得痛苦不堪。末代皇帝溥仪在自传中记述,幼时皇宫里面严格控制孩子进食,让正在发育长身体的他总是处于饥饿状态,害得他去御膳房偷东西吃,为此还被太监告发责罚,最后闹得这位小皇帝身心都变态。大家都知道饿过劲儿就不饿了,这其实是身体开始透支储存的能量,最终会丧失食欲,导致厌食。    饥不欲食也就是饥而不饿,是厌食症、抑郁症病人经常出现的症状。病人由于情绪剧烈变化,情感伤害,或强烈抑制食欲,或采取催吐、利尿、泄泻等伤害身心的方法,最终导致心气、心血不足,丧失所有**,出现胃肠空虚无食、身体消瘦,却又根本不想吃东西的状态。这种病人往往还伴有消极、悲观、厌世的情感,甚至有自残、自杀的倾向。根本病机就在心神失养。治疗的原则,应该采用补火生土的办法,补益心气,安定心神,慢慢恢复食欲。如果只关注饥,不关心饿的话,强迫进食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不饥不饿是现代社会的通病。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被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个大人喂养,肚子里面塞满了吃食,老是处于饱满甚至食积状态。这些患儿的胃肠总是相对满实,口臭、咽喉反复发炎感染、腹胀、不放屁、嗳气、便秘、晚上睡觉爱蹬被子,甚至出现磨牙、流口水的症状。这些孩子理所当然不会觉得饿,有的出现挑食、厌食,有的吃得多,消而不化,不长身体,有的出现多动、烦躁。俗话说“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不是说要饿着孩子,而是说让他总是吃七八分饱,保持胃肠消化排空能力,以利于长期的消化吸收。旧社会糕饼店的老板担心新来的伙计偷吃东西,总是在头一天让伙计敞开肚皮吃刚出炉的又热又油的糕饼,直到吃撑吃伤,害得伙计们以后看到糕饼就恶心。现在的家长们出发点良好,但是结果却很坏。一顿吃伤,十顿喝汤。光有科学知识,不懂辩证法怎么行?

146

主题

5662

帖子

5万

积分

Lv.15大学②年级

鸭梨

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59617
QQ
326#
 楼主| 发表于 2009-8-26 22:51:46 |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一种不饥不饿是由于患者胃痉挛、萎缩导致胃的容量相对减小,稍微吃点东西就饱了,感觉撑胀,吃不下去了。很多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食道癌的病人有这个症状。我治疗过的吃得最少的患者,每天只能吃一两麦乳精。这些人还伴有嗳气、吞酸水、胸闷、抑郁、失眠、早醒等症状。也是身心同病的典型例子。    不饥而饿是现在肥胖病人的常见症状,这些人吃得很多很饱,肠肥脑满。吃得很饱,却总是感觉饿。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对长期饥饿的人而言,突然进食,一定要控制,少量慢给,否则病人虽然吃得很饱,但是仍觉得饿,不停进食,直至撑死。这些人病机在于心火过亢,原因在于情绪和情感上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内心存在深刻的不安全感觉,以至于出现了食欲的亢进。中医治疗上一般用黄连、栀子等苦寒泻心的药物。    另外,对食物的选择的最低要求是充饥,不论什么,塞满肚子就行。解饿、除馋、过瘾是饮食的更高的境界。这就要求吃到对自己合适的食物,搭配合理的食物,让人吃得舒服吃得美的食物。否则饿和馋的感觉就永远消除不了。可惜世界上很多人还处在充饥的阶段,吃不到也做不好他们想吃的东西。中华饮食文明的精髓,就是通过对人性和食物性质的把握和调和,让人和自然达到完美和谐的境界。很多人还讥笑中国人吃鸡爪子,我告诉他们,在中国鸡爪比鸡胸贵。还好,某些被奉为科学、先进的洋快餐已经被斥为垃圾食品了。中国人的价值逐渐在回归。    很多人问我吃什么有益于健康,我说吃什么不重要,怎么吃、什么时候吃才是关键。

146

主题

5662

帖子

5万

积分

Lv.15大学②年级

鸭梨

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59617
QQ
327#
 楼主| 发表于 2009-8-26 22:52:02 | 只看该作者
不饥不饿的时候不吃,哪怕是到了吃饭的时候。外界的时钟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生物钟。这时候进食无异于强暴自己。如果加上麻辣鲜香作料刺激胃口,无异于服用春药强暴自己。很多人在规劝人们要吃早饭,没有人关心早晨起来,当事人是不是饥,是不是饿。头天晚上的饭还在胃里没消化,一点食欲都没有的人,却又要塞进去一堆鸡蛋、牛奶,那不就是毒药吗?饿而不饥的时候应该吃点儿点心,三口就得。饥而不饿的时候就要去看医生,调节情绪、情感、心理、精神。又饥又饿的时候也要慢慢进食,细嚼慢咽,吃到七八分饱就打住,留点儿余地,留点儿念想,来日方长嘛!    想起一句话,你在看风景的时候,风景也在看你。你在吃饭的时候,饭也在吃你。所以,道家和中医认为,人这一辈子吃的饭是有定量的,少吃几口,多吃几年,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可是看到美食如同拥抱美女,有几个忍得住呢?忍得住的就是神仙。

146

主题

5662

帖子

5万

积分

Lv.15大学②年级

鸭梨

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59617
QQ
328#
 楼主| 发表于 2009-8-26 22:52:34 | 只看该作者
“干渴”同“饥饿”类似。“干”,描述客观状态,人体内缺乏津液。“渴”,表示主观愿望,是想喝水的感觉。    简化字“干渴”的“干”源于繁体字“乾”(gQn),和易经八卦的“乾”(qiWn)同字异音。乾卦是纯阳无阴卦。“乾”是日照过长,干旱无雨,巫师祝咒乞雨的意思,引申为缺水、枯竭,与湿润相对。同义词有“燥”,“燥”是过度缺水,生火冒烟的意思;“涸”,是形容江河湖泽的水干了;“枯”,形容植物脱水。    “干”字古文之中也有,象形兵器,是护身的盾牌,现在成语之中还有“大动干戈”。“干”也指河畔、岸边。《诗经》中有:“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可能与水湿相对。古代也有人偷懒,把“乾”简写成“干”,比如“干杯”、“干贝”、“葡萄干”、“外强中干”,等等。    人体的百分之七十都是水,津液枯竭,古人形容为干。津液为阴,干为阴虚,也就是津液不足。    《素问·经脉别论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意思是说,我们喝进体内的水,如果不经过六腑消化,不会直接变成我们的津液;不经过五脏的吸收、封藏,津液不会留在我们体内。水饮为至阴,六腑之中能消化水饮的首推属性太阳,最热的是小肠和膀胱;五脏之中能存津液者首推属性太阴的肺脾。肾主闭藏,主要是指藏精。

146

主题

5662

帖子

5万

积分

Lv.15大学②年级

鸭梨

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59617
QQ
329#
 楼主| 发表于 2009-8-26 22:52:51 | 只看该作者
很多人盲目相信所谓的科学,以为喝水就能变成体液,以为打吊瓶灌水就是补液。人不是试管,怎么会加什么就有什么。低于体温的水,特别是冰水,首先要经过口腔、食道、胃的加温,这就要消耗体内阳气。对于胃气虚寒的人来讲,根本接受不了,不是水入即吐,就是胃中绞痛,最终腹泻了事。对于胃气实寒的人来讲,已经麻木不仁,喝什么都无所谓,但是预后不良。普通人喝多了,会导致胃肠平滑肌弛缓,积液存水,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水在小肠中,被赤肠热气化解,分清泌浊。其中的清被脾吸收,这才是津,被肺宣发肃降,输布全身。剩下的浊,分别被传输到大肠和膀胱,伺机排出体外。    液的来源不是饮食,而是体内的贮藏精。这些精以脑髓、骨髓、膏肓、脂肪的形式存在于体内,需要的时候,在下焦丹田由元气蒸腾气化成为黏稠液体,由三焦输布到全身,散布于腠理间,滋润濡养细胞,渗入血管是为血液。    津与液不仅是黏稠与稀薄的问题,关键在于来源不同。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为津,即便流失,也容易补充。而眼泪、唾液、精液、**黏液、胃肠黏液、胆汁是液,由精髓所化,流失以后,不容易补充。光喝水不解决问题,甚至会越喝越渴。    导致干的原因,一是阳气过亢,首先是外感六淫邪气中的火热或燥热邪气,比如《素问·热论篇》:“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热胜则肿,燥胜则干。”意思是说高烧的人,会耗伤津,导致干燥。    另一个是内因,由于饮食不当和七**火产生内热,耗伤津液。比如《素问·痿论篇》:“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意思是说,体内脾胃过热,以至于细胞脱水,导致肌肉萎缩,麻木不仁。    导致干的原因二是阴失封藏,比如大汗、多尿伤津,腹泻、呕吐伤液,遗精、滑精、带下频仍伤精。

146

主题

5662

帖子

5万

积分

Lv.15大学②年级

鸭梨

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59617
QQ
330#
 楼主| 发表于 2009-8-26 22:53:08 | 只看该作者
肺主皮毛,司开阖。外感风邪,卫气失固,或者滥用发汗药物,会导致腠理开泄,津液脱失,甚至伤及阴血精液。《灵枢·营卫生会》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论述,《伤寒论》也有“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的告诫。意思是说,血汗同源,出血的人就不要再发汗,否则就会加重病情。现代社会滥用阿司匹林预防血栓,但是产生的副作用不可小觑,很多病人动辄汗出,甚至会导致汗毛、头发脱落。由于嗜食辛辣、香燥或饮食不节、不洁,或者滥用攻下、消导药物,会伤脾气,导致呕吐、腹泻,丧失津液。    另外的原因就是摄入不够,没水喝,自然也就津不足。普通人以为喝冷水、冰水才解渴,其实干渴的时候喝热水,才会减轻胃肠负担,有利于水快速消化、吸收,成为体液,滋润濡养身体。另外,越渴越要慢饮。一个品字告诉人们要小口喝水,三口即止,留有余地,方便消化吸收。而现代人光图痛快,灌水牛饮,结果导致胃中存有大量的冷水,不是尿出去,就是存下来,无法变成体液。喝水的学问还在于不喝淡水,淡水的副作用就是利尿,淡水穿肠过,体液无处留。所以古人要在淡水中加入苦味的茶叶,在吃西瓜的时候加入微量盐,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津液流失。就补充体液而言,果汁、蔬菜汁中天然的酸碱平衡,微量元素搭配合理,最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导致干的原因三是阳气衰微,气化不利。小肠有火热之性,能泌别清浊。膀胱是州督之官,蒸腾气化,化生津液。如果阳气衰微,就会出现“口干不欲饮”或“但欲漱水,不欲咽”的症状。严重的会出现饮水即尿,饮水不解渴,甚至越喝越渴的情况。《伤寒论》中治疗水气病的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等温阳利水的方剂,就是针对这种病症设立的。这时候就要越渴越喝热水,越渴越要吃热性的药物。普通人如果灌入了大量的水,也需要同样的治疗。    四是阴寒内盛,水饮痰湿凝聚,真阴不足。阳气衰微不能化水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水饮痰湿留滞体内,成为新的致病因素。病人出现不干而渴的症状。如同在大海中漂流的人最终会渴死一样,体内尽管有水,但是是水毒,不是津液。治疗湿热的龙胆泻肝汤中使用生地的原因,就是照顾病人湿邪重同时真阴不足的病机。有的不干却渴,涎水横流,胃肠留饮,腹满水肿,但是口渴欲饮。需要用十枣汤、六磨饮子泻痰饮化水湿,阴寒去,津液自生。    阴液不足的人,需要饮食和药物调养,补充精髓,光喝水是没用的。古人用猪皮炖汤,或用猪皮冻作为药膳调养治疗鱼鳞病、蛇皮病。阴液极度匮乏的,古人用大补阴煎,就是猪脊髓加上黄柏、知母炖服。平常人们也可以炖骨头汤,敲骨吸髓。    渴是主观感觉,中医认为是心火,有的渴与身体干燥、津液不足有关,有的则完全由于情绪、情感得不到满足而产生。人在动心、激动、焦躁的时候总会觉得口干舌燥,咽喉发干,偶尔发生还算正常,经常如此就是病态了。三昧真火,非饮水能平。要么去降低**,要么就去静心。古人有咽唾养生法,就是治疗这种心浮气躁的好方法。还有就是按摩足底肾经的涌泉穴,滋养肾水,上济心火,坎离交泰,焦渴自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同浙bbs【论坛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论坛是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最大的交流平台,旨在为校友提供一个 学习、交流、娱乐的平台。

相聚在这里便是我们的缘分,记录我们的大学生活,热爱分享,享受快乐。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论坛(www.tjzjbbs.com)已经安全运行了 ,感谢这一路来您对论坛的支持和关爱!

嘉兴市南湖网监大队网络安全重点监管站点 发帖必看
智能电视论坛电视软件智能电视资讯4K中国论坛当贝市场投影Projector1TVSBOOK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投影网|智能电视网|同济大学浙江学院论坛  

GMT+8, 2025-5-16 00:30 , Processed in 0.042998 second(s), 25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3-2013 ZND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