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夜离尘
发表于 2010-3-10 13:09:06
处理敏感字费时间
祭夜离尘
发表于 2010-3-10 13:09:13
上课去了,回来修改
tian123
发表于 2010-3-10 16:26:22
王蒙排在好后面啊,难道真正纯正的文学就没人看吗?诶~~·
祭夜离尘
发表于 2010-3-10 17:09:57
鬼谷子的解说还是很在理的
祭夜离尘
发表于 2010-3-10 17:12:42
正榜第十六名:天捷星没羽箭张清 韩少功 上文说过,对文学史学乃至一切门类而言,预流之重要性无以复加。然“预流”尚分多种,预世界之流乎?预国内之流乎?中国作家中,熟谙外语者甚少,故对世界之流,勤奋者借助翻译文学而睹之,懒惰者则斥之为西洋衰落中华崛起安能低眉顺眼伺权贵。德国汉学家顾彬称中国作家不懂外语、文字水平低下,在国内文坛引起一片声浪。以文学发展史之角度观之,顾彬所言甚是也。不过顾彬乃欧洲绅士,未免厚古薄今,更不知鲁迅所说的“打哈哈”之关节妙处。 国内作家中,能读外文著作而知晓世界之流者,韩少功是也。韩少功早年以“寻根派”起家,作品未免有“景观猎奇”的成分。“寻根派”固然是当代文学之大端生意,但此派遗留给中国文学之坏影响,实则罄竹难书,作品虽偶有新意,但其间之歧视性褊狭视角无处不在。韩少功中年之最大功绩,乃为中国引入昆德拉,早期影响到文学界,后期更影响到广大的知识青年。韩少功之后期作品,自以《马桥词典》为上乘,该书也曾引起一番风波,所谓“抄袭疑云”也。文学样式之借鉴,自来多有,不属专利产品,所谓“抄袭”,捕风捉影而己。顺便多说几句,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之文学。一百年前,巴西作家马查多·德·阿西斯发表《库巴斯死后的回忆》,该小说开篇就是“我已经死了”。
这一技法后来被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用在伟大的《佩德罗·巴勒莫》中,开创了拉美魔幻文学的世纪。同样,这一技法在100年后被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用在《我的名字叫红》中,后者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从无人指责鲁尔福、帕慕克抄袭。阅读文学,必须清晰了解文学样式发展之脉络,免作无谓之语。
祭夜离尘
发表于 2010-3-10 17:12:53
正榜第十七名:天暗星青面兽杨志 杨黎 青面兽杨志东京落魄卖宝刀,前两年,非非主义诗人杨黎自印了长篇小说《向毛主席保证》,以三百元左右价格出售。仅以此书之质量和有限的三百本印数而论,这个价格不算高。可惜的是,囊中羞涩,我手头这本是向朋友所借而来。 《向毛主席保证》是一本青春小说。文革时期的青春,亦可为中国当代文学之热点,著名者有王朔之《动物凶猛》,然王朔所做可谓一小撮特权阶层之青春,和中国之大众无关,其意识趣味在文学上自有成立之价值,从阶级立场而言,则为我等贫下中农所拒斥。杨黎之《向毛主席保证》,故事背景为市民生活形态最浓郁之成都市井,故事固然以第一人称叙事,但文字对She'Hui生态之描摹、描摹时之冷静,在众多文革青春中可谓卓异。 尤可称道者,杨黎通篇以口语叙事,口语干脆利索,戛然而止,顿挫颇见法度和功力,乃近年少有之好口语作品。然书中一些细节描写偶然流露出个人趣味,虽属必要,但颇拖沓,和行文用字之干脆相差甚远,拖慢甚至妨碍了小说之节奏,造成壅堵,甚为可惜。然仅以此部小说而论,杨黎亦足以笑傲江湖也。
祭夜离尘
发表于 2010-3-10 17:15:18
敏感字改不好。
截图了!
祭夜离尘
发表于 2010-3-10 17:15:35
正榜第十九名:天空星急先锋索超 阎连科 美女之赞誉词,有千面佳人,粗俗一点,就是客厅贵妇卧室荡妇之类。好的作家,同样可用这一词语,因为好作家喜欢尝试尝鲜,不同形式不同题材,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全面开花。以此故,写话剧的布莱希特,写诗也是高手中的高手;写诗的沃伦写一部小说就成经典,搞起文学批评也成为新批评派的大师……好作家,永远不会故步自封于一个领域,同时,也有义务尝试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比如,西方很多大师级作家都写过童话,无它,身为作家,必须给孩子写点东西,而不是只写给同行或批评家。 中国作家圈中,有这种写作意识者不多,阎连科可算一个。其最近几年之作品,面目变化剧烈,主题也是越来越刺激,越来越具有话题性。 主题刺激、具有话题性,对于销售和评论,的确有益。如此这般,评论家容易贴标签,读者则可以根据标签购物,简易方便,宛如超市。然而,文学固然是商品,但文学之价值却不能用销售量评价。阎连科之问题,在于他不知自己所面对的主题之难度,自信心爆棚,勇于尝试。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十八般武艺,各有特色,武功至于化境者,自然顺手拈来,拈来便耍出花样,根底薄弱而又不痛下苦工,一年推出一种新鲜花样,只能是自暴其短。其近作,《受活》所谓方言写作,根本不知方言写作之可行性在哪里,《风雅颂》以知识分子堕落为主题,也不过有着北京出租车司机之口水水准。老年人讲过,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阎连科当三复此言。
祭夜离尘
发表于 2010-3-10 17:15:46
文坛打探声息头领一名正榜第二十名:天速星神行太保戴宗 冯骥才 “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这曾经是中国一段时期的口号。如今,这一口号不再响亮,而变成了大国崛起、中国文化将拯救世界之类。九斤老太说,一代不如一代。此言可谓一针见血,千古彪炳。 中国当代文学的主题,其实和中国传统没什么关系,当年“寻根派”所写的东西只是“猎奇”,后来有强调中国文化之本土派,所写多属想象,距离历史之中国相差不可以道里计。中国作家不了解中国,这不是一种怪现象,而是一种常态。超越这一常态的异类,略有三五位,而以陆文夫、冯骥才为代表。 冯骥才之名篇《三寸金莲》应该得益于民国年间姚灵犀所编之《采菲录》,外加作家之采访和对民俗之深彻了解。这部小说可谓以中国民俗为主题之作品的典范,一则,史料翔实,作家对史料之浸润透彻,剪裁运用得心应手,二则,小说中有着陈寅恪所言之史家境界“同情之理解”。其另外作品,比如《炮打双灯》、《神鞭》等作,也多有可圈可点之处,不过人物形象过于鲜明,这是冯骥才作为老一辈作家之特点,也是弱点。爱恨情仇,其实从来就是复杂混沌的,鲜明之形象,仿佛广告牌,固然路人皆知,却是闪光灯、摄影棚之产物,简单、透明、假。
祭夜离尘
发表于 2010-3-10 17:15:58
文坛守护中军步军骁将五名正榜第二十一名:天异星赤发鬼刘唐 残雪 中国之当代汉语文学,自鲁迅始,直接师承西方现代主义,以迄于今,言必称卡夫卡、福克纳,然中国当代作家中,究竟有几个通读过卡夫卡?又有几人深彻了解卡夫卡、捷克犹太人文化、捷克文化?捷克之国土和文化传承,产生卡夫卡之文学,是顺理成章之事。变形与偶人,原本就是捷克犹太人文化之传统。但在中国之土壤,膜拜卡夫卡容易,以卡夫卡为师则难上加难。 残雪是少数以卡夫卡为师的作家之一,并且写有一部研究卡夫卡之书。残雪面对残缺世界之勇气和对人物心理之探索,可圈可点之处甚多,这也是中国当代文学一直回避的主题。然而,问题在于,卡夫卡非常清晰,尽管他在个人态度上总是迟疑和怀疑,但一则,他的怀疑根源于理性,他的迟疑根源于现代文明之理性和犹太文化之信仰的冲突纠结,二则,卡夫卡的文字表述永远清晰,用词准确到冷酷之境地。而残雪之作品,词语缠结、句法冗长夹杂、字义没有清晰准确之标准,造成了巨大的阅读障碍。这既妨碍了残雪表达自己,也妨碍了读者之接受,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