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浙江学院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当贝投影 当贝市场
搜索
查看: 5496|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华世界文化遗产

[复制链接]

13

主题

224

帖子

7392

积分

Lv.10初中③年级

Rank: 10Rank: 10

积分
7392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9-13 17:26: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p><font face="Verdana">&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font><font face="微软雅黑"><font color="#000080"><strong><font size="3">&nbsp;&nbsp;&nbsp; 中华世界文化遗产</font></strong><strong><font size="3">&nbsp; </font></strong></font></font></p>
<p><font face="Verdana"></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strong>中华世界文化遗产 <br/>&nbsp;&nbsp;&nbsp; 中文名称:龙门石窟 <br/>&nbsp;&nbsp;&nbsp; 英文名称:Longmen Grottoes <br/>&nbsp;&nbsp;&nbsp; 龙门石窟于2000年11月30日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br/>&nbsp;&nbsp;&nbsp;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br/>&nbsp;&nbsp;&nbsp; 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strong>&nbsp;&nbsp;&nbsp; 概 况 <br/>&nbsp;&nbsp;&nbsp;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5公里处,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因为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从中流过,看上去宛若门厥,所以又被称为“伊厥”,唐代以后,多称其为“龙门”。这里地处交通要冲,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观游胜地。又因为龙门石窟所在的岩体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所以古人选择此处开凿石窟。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strong>&nbsp;&nbsp;&nbsp; 龙门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477年),历经400余年才建成,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龙门石窟南北长约1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其中以宾阳中洞、奉先寺和古阳洞最具有代表性。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公元386~512年)的代表性作品。这个洞窟前后用了24年才建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像,面部清秀,神情自然,堪称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主像座前刻有两只姿态雄健的石狮。左右侍立二****,二菩萨,菩萨像含笑凝眸,温柔敦厚。洞中还雕刻着众菩萨,****听法的浮雕像,栩栩如生。窟顶飞天仙子的刻画也十分传神。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strong>&nbsp;&nbsp;&nbsp;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窟,代表了唐代(公元618~904年)石刻艺术的风格。它长宽各30余米。整个奉先寺的雕塑群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其中的卢舍那雕像更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卢舍那佛像总高约17米,丰腴典雅,栩栩如生。她那智慧的双眼,稍稍向下俯视,目光正好与朝拜者仰视的目光交汇,令人产生心灵上的震撼,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strong>&nbsp;&nbsp;&nbsp;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时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阳洞中有很多佛龛造像,这些佛龛造像多有题记,记录了当时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缘由,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龙门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体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strong>&nbsp;&nbsp;&nbsp; 龙门石窟还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因此,它又是一座大型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strong>&nbsp;&nbsp;&nbsp; 2000年11月洛阳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br/>&nbsp;&nbsp;&nbsp;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我国三大石窟之一。 <br/>&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龙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现“伊阙”,自古以来,已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唐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strong>&nbsp;&nbsp;&nbsp;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高的艺术造诣。 <br/>&nbsp;&nbsp;&nbsp; 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长宽各30余米。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实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尊佛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br/>&nbsp;&nbsp;&nbsp; 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而力士像就更动人了,只见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壮。 <br/>&nbsp;&nbsp;&nbsp; 金刚力士雕像比卢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动人,是龙门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积土时,在极南洞附近发现的,是被盗凿而未能运走遗留下的。只见金刚力士两眼暴突,怒视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犷豪放,雄健有力,气势逼人。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strong>&nbsp;&nbsp;&nbsp; 龙门石窟中另一个著名洞窟是宾阳洞。这个窟前后用了24年才完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像,高鼻大眼、体态端祥,左右二边有****、菩萨侍立,佛和菩萨面相清瘦,目大颈平,衣锦纹理周密刻划,有明显西域艺术痕迹。窟顶雕有飞天,挺健飘逸,是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洞中原有两幅大型浮雕《皇帝礼佛图》、《太后礼佛图》,画面上分别以魏孝文帝和文明皇太后为中心,前簇后拥,组成礼佛行列,构图精美,雕刻细致,艺术价值很高,是一幅反映当时帝王生活的图画。可惜被美国人勾结中国奸商盗运到美国,现分别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和纽约市艺术博物馆。而洞口唐宰相书法家褚遂良书碑铭,很值得一览。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strong>&nbsp;&nbsp;&nbsp; 万佛洞在宾阳洞南边,洞中刻像丰富,南北石壁上刻满了小佛像,很多佛像仅一寸,或几厘米高,计有1500多尊。正壁菩萨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莲花座上。束腰处有四力士,肩托仰莲。后壁刻有莲花54枝,每枝花上坐着一菩萨或供养人,壁顶上浮雕伎乐人,个个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还有一座观音菩萨像,手提净瓶举尘尾,体态圆润丰满,姿势优美,十分传神。 <br/>&nbsp;&nbsp;&nbsp; 古阳洞也很出名。这里有丰富造像题记,为人称道的龙门十二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清代学者康有为盛赞这里的书法之美为: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strong>&nbsp;&nbsp;&nbsp; 还有一个药方洞,刻有140个药方,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成就。把一些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别的地方也有发现,这是古代医学成就传之后世的一个重要方法。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strong>&nbsp;&nbsp;&nbsp; 龙门石窟不仅仅是佛像雕刻技艺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题记也不乏艺术精品。龙门石窟造像题记遍布许许多多的洞窟,约有3600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国内外学术界、书法界有很广泛的影响。龙门二十品,十九品集中于古阳洞,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偏南老龙洞崖壁的慈香窟里。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一年。洞内小佛龛琳琅满目,雕刻精巧。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strong>&nbsp;&nbsp;&nbsp; 龙门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它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strong></font></p>
心心不停︱念念不住
请尊敬同学的劳动成果,回帖是一种习惯,一份支持。  \(^o^)/   同浙BBS 同浙论坛 同济浙院

1681

主题

3万

帖子

75万

积分

管理员

Founder

Rank: 31Rank: 31Rank: 31Rank: 31Rank: 31

积分
757156

阿狸终身成就奖同浙BBS蜜蜂勋章同舟共济论坛之星优秀管理成员奖金点子奖助人为乐勋章优秀会员勋章

32#
发表于 2009-1-18 14:34:38 | 只看该作者
<p>很棒!</p>

396

主题

1万

帖子

23万

积分

Lv.19博士生

莫莫

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234019

终身成就奖灌水天才奖同浙BBS蜜蜂勋章同舟共济论坛之星优秀管理成员奖创作大师奖金点子奖论坛TOT成员组阿狸

31#
发表于 2008-9-13 18:02:23 |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但是、、、、、字好小~欺负我看不清楚~

1681

主题

3万

帖子

75万

积分

管理员

Founder

Rank: 31Rank: 31Rank: 31Rank: 31Rank: 31

积分
757156

阿狸终身成就奖同浙BBS蜜蜂勋章同舟共济论坛之星优秀管理成员奖金点子奖助人为乐勋章优秀会员勋章

30#
发表于 2008-9-13 17:53:21 | 只看该作者
<p>看贴,就回帖。是美德..............</p>

13

主题

224

帖子

7392

积分

Lv.10初中③年级

Rank: 10Rank: 10

积分
7392
QQ
29#
 楼主| 发表于 2008-9-13 17:49:30 | 只看该作者
想不到吧。。。我们居然有这么多的文化遗传。。。。
心心不停︱念念不住

13

主题

224

帖子

7392

积分

Lv.10初中③年级

Rank: 10Rank: 10

积分
7392
QQ
28#
 楼主| 发表于 2008-9-13 17:48:48 | 只看该作者
<p><img src="http://bbsimg1.qq.com/2007/08/28/001/206.gif"/></p>
<p>&nbsp;</p>
<p><strong><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古琴: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br/><br/>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1月7日在其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艺术名列其中。 <br/><br/>  古琴又称“七弦琴”,顾名思义,它是七弦构成。它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今天所能见到的“古琴”,在约二千年前就基本定型,再早的“琴”, 各种制不一,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的证明,古琴定型之前还用五弦,定音与现在的古琴差不多。古琴还是古代人修身养性 ,自己弹自己听的乐器。如孔子当年跟师襄子学琴,就成了一位难得的好学生和优秀的琴家,这则故事也为后人所称颂。它的演奏技法非常丰富,在右手八法,右手四法的基础上,加以种种变化与复合,发展出近五十多种不同指法,演奏者可使用一旋律奏出几十种不同的音色、色彩丰富,再现力强。主要作品“梅花三弄”、“流水”、“醉渔唱晚”等。 古人之说“琴、棋、书、画”中的“琴”即指古琴。 <br/><br/>  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独奏两种。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主要在士以上的阶层中流行,秦以后盛兴于民间。关于以琴为声乐伴奏的形式,早在《尚书》中,已有“搏拊琴瑟以咏”的记载。周代,多用琴瑟伴奏歌唱,叫“弦歌”,即唐宋以来所谓的琴歌。从汉代蔡邕所著《琴操》中,有歌诗五曲,即周之弦歌,其中的“十二操”、“九引”以及“河间杂歌”,都是援琴而歌的。 <br/><br/>  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具有广泛影响,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 <br/><br/>以下由会员淮南袁公路供稿: <br/><br/>  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称号,这是继昆曲被授予这一称号后,中国第二个入选的项目,古琴艺术的突出价值再次得到了世界公认。 <br/><br/>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且富有民族色彩的弹拨乐器。传说原始时代就创造了最初的古琴,西周时期已广为流传,并与瑟、鼓等乐器在祭祀时演奏。《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琴的演奏形式以独奏为主,而此时的乐队则多以打击乐器和管乐器为主奏,弹拨乐器的发展仍是初级阶段,在乐队中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汉魏六朝是古琴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有大量的器乐曲问世。著名的古琴曲《广陵散》则是本时期的代表作品。唐代是古琴艺术的鼎盛时期,由于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古琴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且对后世古琴音乐的继承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宋、元时期的古琴音乐发展显著,琴坛上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最大特点是由官廷向民间蔓延,并大量吸收民间音乐的精华,使之有机地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明、清时期,是古琴流派产生的重要时期。由于地理环境、文化习俗、师承渊源以及所据传谱地差异,以地方色彩为主要特征的流派相继产生,并均有一定数量的代表作品,为以后各流派的发展起到了传承的作用。 <br/><br/>  古琴是最古老也是最纯粹的华夏本土乐器。有着3000年悠久历史的古琴音乐,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宋代陈暘在《乐书》中提到“琴者,乐之统也”,这一语道出了琴在中国古代音乐中的地位。中国古琴从形制到曲目,从特殊的记谱方式到丰富的演奏技巧,都体现了中国音乐艺术的至高境界。古琴音乐具有深沉蕴藉、潇洒飘逸的风格特点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最擅长用“虚”“远”来制造一种空灵的美感,追求含蓄的、内在的神韵和意境,它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表面上看极简约、自由、散漫的外在形式。只有深入研究古琴音乐,才能对中国音乐的博大精深有更真切的认识。</font></strong></p>
心心不停︱念念不住

13

主题

224

帖子

7392

积分

Lv.10初中③年级

Rank: 10Rank: 10

积分
7392
QQ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9-13 17:47:36 | 只看该作者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img src="http://bbsimg.qq.com/2007/08/28/001/251.jpg"/></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strong></font>&nbsp;</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昆曲: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  昆曲又称昆剧,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  昆曲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宋、元以来,中国戏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同。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明代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风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到万历末年,昆曲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跃居各腔之首,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吴门”。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曲坛。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  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曼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奏乐器。由于表演艺术的全面发展,脚色行当自然越分越细,如老生分副末、老外、老生;旦分老旦、正旦、作旦、刺杀旦、五旦、六旦、耳朵旦等。各行脚色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京剧、越剧、川剧、湘剧、婺剧等,都受其深刻影响,仍保留着昆曲的部分剧目、声腔和曲牌。至今浙江、上海等地还有独立的昆曲剧团,继续演出。这个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仍然散发着她的独特魅力。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  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的昆曲艺术入选,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strong></font></p>
心心不停︱念念不住

13

主题

224

帖子

7392

积分

Lv.10初中③年级

Rank: 10Rank: 10

积分
7392
QQ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9-13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p><font face="Verdana"></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云冈石窟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  2001年12月云冈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  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公元460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现存的云岗石窟群,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象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贴在云冈半腰。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修建的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整座石窟气魄宏大,外观庄严,雕工细腻,主题突出。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雕刻、建筑、音乐及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宝贵资料。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  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共有大小石窟53个,佛雕51000多尊,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千佛洞、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录了当年云冈石窟的壮景:“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  纵观群佛,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的石雕,巨石横亘,石雕满目,蔚为大观。他们的形态,神彩动人。有的居中正坐,栩栩如生,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载歌载舞,或怀抱琵琶,面向游人。这些佛像,飞天,供养人面目、身上、衣纹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波斯色彩。这是我国古代人民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云冈石窟,是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和融合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strong></font></p>
心心不停︱念念不住

13

主题

224

帖子

7392

积分

Lv.10初中③年级

Rank: 10Rank: 10

积分
7392
QQ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9-13 17:46:18 | 只看该作者
<p><font face="Verdana"></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秦始皇陵 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  编号: 200-005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  秦始皇陵于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概 况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的陵墓,位于中国北部陕西省临潼县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  秦始皇陵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都城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秦陵陵园东侧1500米处。目前已发现三座,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其中共出土了约7000个秦代陶俑及大量的战马、战车和武器,代表了秦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兵马俑陪葬坑均为土木混合结构的地穴式坑道建筑,象是一组模拟军事队列、旨在拱卫地下皇城的“御林军”。从各坑的形制结构及其兵马俑装备情况判断,一号坑象征由步兵和战车组成的主体部队,二号坑为步兵、骑兵和车兵穿插组成的混合部队,三号坑则是统领一号坑和二号坑的军事指挥所。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  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封土西侧出土了两组形体较大的彩绘铜质车马,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所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结构最复杂、制作最精美的铜铸马车。它与兵马俑交相辉映,为始皇陵增添了新的光彩,也为研究秦代历史、铜冶铸技术和古代车制提供了实物资料,被誉为中国古代的“青铜之冠” 。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而它的发现本身就是20世纪中国最壮观的考古成就。它们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以下由淮南袁公路供稿: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皇帝秦始皇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营建的,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据史载,秦始皇为造此陵征集了70万个工匠,建造时间长达38年。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  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秦始皇陵封土原高约115米,陵基近似方形,状如覆斗。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现存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的陵墓及大量地面建筑遗迹和陪葬物。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  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赔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 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 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 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秦俑的写实手法作为中国雕塑史上的承前启后艺术为世界瞩目。</strong></font></p>
心心不停︱念念不住

13

主题

224

帖子

7392

积分

Lv.10初中③年级

Rank: 10Rank: 10

积分
7392
QQ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9-13 17:45:39 | 只看该作者
<p><font face="Verdana"></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Ancient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 - Xidi and Hongcun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  西递、宏村于1999年12月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V)(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  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概 况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  西递、宏村古民居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黟县境内的黄山风景区。西递和宏村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它们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  西递距黟县县城8公里,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间(公元1049~1054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整个村落呈船形,保存有完整的古民居122幢,现有居民300余户,人口1000余人,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  西递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局协调。村落空间变化灵活,建筑色调朴素淡雅,是中国徽派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  宏村位于黟县县城东北10公里处,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村落面积约19公顷,现存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古建筑137幢,由于这里地势较高,因此常常被云雾笼罩,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  宏村的古建筑均为粉墙青瓦,分列规整。承志堂是其中最为宏大、最为精美的代表作,被誉为“民间故宫”。它堪称一所徽派木雕工艺陈列馆,各种木雕层次丰富,繁复生动,经过百余年时光的消磨,至今仍金碧辉煌。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  宏村是一座“牛形村”,整个村庄从高处看,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村中半月形的池塘称为“牛胃”,一条400余米长的溪水盘绕在“牛腹”内,被称作“牛肠”。村西溪水上架起四座木桥,作为“牛脚”,这种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调节了气温和环境。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  西递、宏村的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与大自然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西递、宏村独特的水系是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水利工程典范,尤其是宏村的牛形水系,深刻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以下由淮南袁公路供稿: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  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作出决定,将中国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宏 村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  宏村位于黟县城西北角,距屯溪65公里,距黟县县城11公里。该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原为汪姓聚居之地。古宏村人独出机抒开“仿生学”之先河,规划并建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统看全村,就象一只昂首奋蹄的大水牛,成为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民间故宫“承志堂”富丽堂皇,可谓皖南古民居之最。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动静相宜,空灵蕴藉,处处是景,步步入画。从村外自然环境到村内的水系、街道、建筑,甚至室内布置都完整地保存着古村落的原始状态,没有丝毫现代文明的迹象。造型独特并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  宏村村中数百幢古民居鳞次栉比,其间以“承志堂”最为杰出,它是清代盐商营造,占地二千多平方米,为砖木结构楼房。此房气势恢宏,工艺精细,其正厅横梁、斗拱、花门、窗棂上的木刻,层次繁复、人物众多,人不同面,面不同神,堪称徽派“三雕”艺术中的木雕精品。据史料记载,“承志堂”是黟县境内保护最完美的古民居,到此参观的国内外游客,无不为之倾倒。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  宏村水系是依牛的形象设,引清泉为“牛肠”,从一家一户门前流过,使得村民“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渠”。“牛肠”在流入村中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后,经过过滤,复又绕屋穿户,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再次过滤流入河床,如此水系,堪称中国古代村落建筑艺术之一绝,它吸引了日本、美国、西德等国内外专家接踵而来精心研究。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西 递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  西递是黄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游景点,座落于黄山南麓,距屯溪54公里,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距黟县县城8公里。该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三百余户,人口一千多。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  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strong></font></p>
<p><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333399" size="1"><strong>  西递村中至今尚保存完好明清民居近二百幢。徽派建筑错落有致,砖、木、石雕点缀其间,目前已开发的有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应天齐艺术馆等20余处景点。该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宫。村头有座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村中有座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六个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将此楼当作古装戏中小姐择婿“热抛绣球”所在,现已成为西递村举办此项民俗活动的场所。“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璧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且“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堪为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strong></font></p>
心心不停︱念念不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同浙bbs【论坛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论坛是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最大的交流平台,旨在为校友提供一个 学习、交流、娱乐的平台。

相聚在这里便是我们的缘分,记录我们的大学生活,热爱分享,享受快乐。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论坛(www.tjzjbbs.com)已经安全运行了 ,感谢这一路来您对论坛的支持和关爱!

嘉兴市南湖网监大队网络安全重点监管站点 发帖必看
智能电视论坛电视软件智能电视资讯4K中国论坛当贝市场投影Projector1TVSBOOK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投影网|智能电视网|同济大学浙江学院论坛  

GMT+8, 2025-7-14 21:24 , Processed in 0.059544 second(s), 27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3-2013 ZND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